
回到顶部
太原地处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北端,东、西、北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汾河河谷平原,自古便有“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的战略地位。这座城市兼具多重特质:作为资源型城市,它是国家能源与重工业的重要支柱;作为晋商文化发源地,曾是世界闻名的商业中心;而作为一座山水之城,更凭借“山环水绕”的自然格局,形成了独特的空间肌理。这些特质共同构筑了太原韧性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指引着其在创新中延续文脉、在发展中守护记忆的未来方向。

在具体实践中,太原以系统性思维推动城市多维度转型。面对城市路网中“大动脉畅通、微循环不畅”等问题,太原将街巷改造作为民生重点工程推进,计划至2025年围绕保交房、城中村改造与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推动50多条街巷的提升改造。这些工程秉持“全要素提升”理念,不仅全面更新地下管网,实现水电气暖、通信线缆等设施入地,还系统优化地面空间,实现快慢交通分离,完善步行与无障碍设施。在提升功能的同时,太原注重保留街巷的历史印记,将古树、老建筑、老字号纳入保护名录,让市井烟火与城市记忆共生共融。
城市有机更新是太原提升居住品质、回应民生关切的重要路径。通过连续五年开展城市体检,太原精准识别民生短板,并以“体检—更新”一体化模式推动老旧小区改造。自2020年以来,全市已完成3497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64.4万户。2025年,太原计划再新开工18个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130部,更新老旧电梯500部以上,切实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与此同时,太原积极推进完整社区建设,结合嵌入式服务设施、养老托育配套等建设,打造宜居便民的生活单元。诸如小店区山西大学社区等一批试点,已成为国家和省级完整社区建设的典范。

太原迎泽公园双塔寺
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太原摒弃大拆大建,转向“小规模、渐进式”的有机更新模式,系统推动历史城区与街区的复兴。通过《太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出台与保护规划的推进,太原在法律与规划层面筑牢了文保屏障。钟楼街片区修缮、府城文道复兴、五一广场与迎泽大街改造等一系列项目,不仅重现了历史场景,也激活了城市文化魅力,让太原在快速的城市化浪潮中依然保持清晰的历史辨识度。
推动建筑产业绿色转型,是太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2025年,太原将全面实施绿色建造,确保新建建筑100%符合绿色标准。以钢结构住宅为重点突破口,太原积极打造高装配率示范项目,力争新开工建筑装配式比例达40%以上,推动建筑行业向工业化、低碳化迈进。

太原府城文道复兴
太原的韧性建设,深深植根于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禀赋。在生态层面,城市依托“三面环山,一水中分”的自然本底,全面推进汾河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目前,汾河太原段已建成43公里的生态景观廊道,不仅成为市民休闲的重要空间,也承担起雨洪调蓄、生态缓冲的城市功能。在文化层面,太原将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与活化利用视为文化韧性的核心。通过文物修缮、历史建筑再利用等方式,不断增强城市的文化影响力与认同感。此外,太原还创新性地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使部分设施在日常与应急状态之间实现功能灵活转化,有效提升城市在突发事件中的响应与恢复能力。
太原的实践,为当代中国历史名城的复兴提供了一条具有借鉴意义的路径:它既未简单复制西方模式,也未陷入静态保护的窠臼,而是立足于自身作为文化古城与工业重镇的双重身份,努力在保护与发展、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一种动态而可持续的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