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顶部
然而,这座“因水而生”的城市,如今却面临着“因水而忧”的生存挑战。平均海拔仅0.8米的威尼斯,正以每年约2毫米的速度下沉,而海平面却以每年约5毫米的速度上升,这种双重压力让这座世界闻名的水城处于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2014年和2021年,威尼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点名批评”,2023年甚至面临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风险。在这些挑战面前,威尼斯展开了一场关乎存亡的韧性城市建设实践。

在这场与水共生的斗争中,MOSE防洪屏障系统成为威尼斯最为瞩目的工程壮举。这个名字源于《圣经》中分开红海的先知摩西,寄托着威尼斯人抵御海水的期望。这项耗时近二十年、耗资约60亿欧元的宏大工程,在威尼斯潟湖与亚得里亚海间的三个入口处,安装了78个可升降的铰链模块。这些钢筋混凝土挡板平时平卧海底,不影响航运和生态;当预报潮水超过1米时,压缩空气注入中空活动板,使其升高形成堤坝。自2020年启用以来,该系统已成功启用百余次,有效抵御了多次高水位事件的侵袭。然而,这一系统也伴随着争议,每次启用都需要关闭整个潟湖的航运,对地中海第五大港口城市威尼斯而言负担沉重。同时,生态学家担忧频繁使用可能导致潟湖生态系统恶化。
在MOSE系统之外,威尼斯还采取了一系列多层次、多维度的防护措施。在有900年历史的圣马可大教堂周围,工程师安装了高达110厘米的透明玻璃屏障,并结合地下排水管道系统,形成局部防护网络。与此同时,帕多瓦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更为激进的方案——通过向地下含水层注水来抬升整个城市。按照该计划,在威尼斯周围钻探十几口井,将水注入城市下方600~1000米深的地下含水层,可使整个城市抬升30厘米。这一方案如能实施,预计可为威尼斯争取到约50年的时间来寻找更永久的解决方案。

MOSE系统
威尼斯的韧性城市建设经验为全球面临类似挑战的城市提供了宝贵启示。首先,有效的韧性城市建设需要构建多层级防御体系。从离岸的MOSE屏障,到海岸的加固工程,再到建筑物的局部防护,威尼斯形成了宏观-中观-微观三位一体的防洪体系。其次,刚柔并济的策略至关重要。在采用MOSE这样的“刚性”工程的同时,威尼斯也采取了游客管理、生态修复等“柔性”措施,共同构建城市的综合韧性。此外,历史名城的保护需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点。在采用前沿工程技术的同时,必须充分尊重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如圣马可广场的玻璃屏障设计就考虑了与历史落地的协调。
更为重要的是,威尼斯的案例表明,韧性城市建设需要持续演进,不断探索创新解决方案。从20世纪70年代构思MOSE工程,到如今测试抬升城市的新构想,威尼斯始终在探索新的可能性。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所有面临气候变化威胁的城市学习。同时,威尼斯的经验提醒我们,对于面临气候变化威胁的历史文化名城,单一措施难以应对复杂挑战,需要工程、管理、生态等多维度协同的综合性策略。

望着威尼斯潟湖波光粼粼的水面,听着贡多拉船夫悠扬的歌声,这座水城正以其非凡的智慧与韧性,在与自然力量的对话中寻找着微妙的平衡。据科学家预测,如果按照目前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最晚到2150年,威尼斯就可能被彻底淹没。面对这一严峻前景,威尼斯人没有被动接受命运,而是通过多重策略构建着自己的韧性。从MOSE屏障的运用到城市抬升计划的大胆设想,从游客管理到生态修复,这座“水城”的实践不仅关乎自身的存亡,更为全球面临类似挑战的城市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在保护世界遗产与维持城市活力之间取得平衡,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而威尼斯正在这条道路上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