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顶部
在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坐落着被称为“永恒之城”的罗马。这座拥有超过2800年历史的城市,不仅是意大利的首都和最大城市,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着城市在时间长河中的顽强生命力。罗马的城市发展史,恰如一部探索历史保护与现代创新如何共生的教科书,为全球城市提供了韧性建设的典范。
罗马的地理环境独具特色,城市建立在七座山丘之上,海拔从13米到139米不等,这种多样化的地形为其城市形态奠定了基础。地中海气候赋予了这座城市温和潮湿的冬季和炎热少雨的夏季,自然条件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作为古罗马帝国和教皇国的首都,罗马积累了无与伦比的文化遗产,1980年,罗马历史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如今,这座城市在保持其历史魅力的同时,也发展成为现代意大利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罗马城市韧性的核心体现于其独特的“新旧分治”空间规划策略。面对历史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永恒命题,罗马选择了一条独具智慧的道路:完整保留古城区的整体格局与建筑风貌,严格限制历史中心区内的现代高层建筑建设,同时于旧城南部另建被称为“新罗马”的EUR区来承接商业、金融等现代城市功能。这一规划理念始于1939年为筹备“罗马万国博览会”而启动的建设项目,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基本竣工。
在新罗马区域内,埃尼公司、意大利航空公司、罗马银行等现代化摩天大楼与会议大厦、劳动文明大厦等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同时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堂、博物馆、广场和体育设施。整个新区绿树成荫,街道整齐划一,街名采用各国国名,既满足现代城市功能需求,又充满情趣。这种新旧分治的模式成功缓解了历史城区的压力,为城市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空间,成为世界各国解决保护与发展矛盾的重要参考。

罗马新城区
在生态韧性建设方面,罗马展现了古老城市面向未来的创新思维。最引人注目的是雄心勃勃的台伯河治理计划,罗马市长罗伯托·瓜尔蒂耶里提出了“五年内让市民能够重新在台伯河里游泳”的明确目标。这一计划借鉴了巴黎塞纳河治理的成功经验,尽管面临河水污染物超标、沿岸亲水设施不足等挑战,但市政府已成立专项工作组,并计划升级为多部门参与的跨机构工作小组全面推进。
除此之外,罗马还在多个领域推广绿色创新技术,包括扩大人行绿道、增加生物滞留区以缓解老化的雨水基础设施;在建筑改造中积极采用绿色屋顶、清凉路面等气候适应性技术。特别是在罗马奥林匹克体育场的改建中,通过增设椭圆形半透明顶篷与400米标准跑道,并结合雨水回收与太阳能系统,展现了古老城市对可持续发 展的现代理解。

古罗马斗兽场
罗马在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开创的“分层适应性更新”模式,更是其城市韧性的精髓所在。这一模式基于对历史建筑价值与现状的精准评估,采取从最小干预、半干预到全面改造的分级干预策略。以图拉真市场的修复为例,设计团队既使用了cocciopesto这种将碎瓷砖与砂浆混合的古罗马传统材料来修复城墙和铺地,又大胆引入耐候钢板等现代材料清晰标示新建部分,既延续了历史氛围,又融入了当代功能与美学。
更令人惊叹的是,近年来科学研究发现古罗马混凝土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其使用的生石灰在裂缝产生后,遇水会溶解并再结晶,从而自动填补裂缝。这种古老的材料智慧至今仍在守护着斗兽场、万神殿等伟大建筑,也为现代建筑材料研发提供了宝贵启示。

台伯河治理计划
在制度层面,罗马建立了多方协作的遗产保护机制,市政府与意大利工业家联合会达成协议,鼓励企业对古迹修复提供资金支持。2014年罗马南郊一家连锁快餐店在装修时发现古罗马遗迹后,不仅主动配合发掘,还提供资金支持,最终在店内就地建起博物馆,成为遗产保护与现代社会完美融合的生动例证。
罗马的城市韧性之道,在于将历史深度与未来远见结合。它非抗拒变化,而是通过“新旧分治”为发展寻新空间,通过“分层更新”让遗产焕发新生,通过材料智慧增强物理耐久性。这种模式让罗马在时间考验中屹立不倒,既保护了“永恒之城”的历史基因,又培育了影视业、时尚设计等现代产业——2022年时装业销售额增长25%,全年收入达920亿欧元,出口占比66.3%;影视业从新现实主义到全球大片,既保留《偷自行车的人》《罗马假日》的经典,又发展现代制片厂与数字技术,形成文化与经济双赢。

电影《罗马假日》海报
罗马的韧性实践启示我们:城市发展需平衡保护与创新,将历史遗产转化为可持续资源。通过空间策略、生态技术、材料智慧的协同,城市可实现历史深度与未来远见的统一,既守护“永恒”的灵魂,又拥抱“更新”的活力。这种韧性不仅属于罗马,更为全球城市提供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经典范式,让每座城市都能成为时间的见证者与未来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