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顶部
黑河与布市的合作早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边境贸易,形成了系统化、制度化的协同治理模式。双方基于“共建、共治、共享”原则,签署了《跨境合作协同工作备忘录》,建立起常态化的联合工作机制。这一机制不仅涵盖信息共享、政策协调,更延伸到具体的项目联动,实现了从单一项目合作向城市整体韧性提升的系统性转变。双方共同规划了长远发展蓝图,提出到2050年将黑河—布市城市集群打造成百万人口城市群的宏伟目标,展现出对跨境协同发展的坚定信心与战略远见。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黑河与布市构建了多元立体的跨境通道体系,极大地增强了城市的物理韧性。横跨黑龙江的公路大桥作为核心通道,采用了共贷共建、同步实施、统一运营的创新模式,其防洪、防冰结构设计使其能够抵御极端水情冲击。与此同时,针对黑龙江每年春季流冰期和秋季浮冰期的特殊自然条件,双方创新性地开辟了冬季固冰通道,并配备气垫船运输作为补充。正在建设中的跨境索道则将进一步完善这一交通网络。这种“永久性桥梁+索道+季节性气垫船”的多元化跨境通道体系,确保在任何自然条件下都能保持两地之间的连通性,形成了强大的交通韧性保障。
产业协同发展是构建经济韧性的关键所在。黑河与布市通过打造跨境产业集群,形成了优势互补、风险分散的经济结构。黑河创新推出的“三位一体”通关模式,创建“布市清关+俄境内直配”,将物流时效压缩至72小时内,物流成本直降80%。同时,能源合作、木材加工、跨境农业加工、智能机电制造等产业的协同发展构建起更加多元、更具韧性的产业体系。2024年对俄贸易额达303.5亿元,占全市进出口96.8%,充分展现了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显著成效。

生态韧性建设方面,黑河注重绿色、低风险的空间布局。防洪堤与生态廊道的同步规划,兼顾了防洪、湿地保护与景观功能,有效降低洪水对城市功能的冲击。大桥在全周期采用绿色材料与低碳施工,打造出真正的“绿色基础设施”。全域农业绿色示范区的建设提升了有机功能性农产品基地的抗灾能力,为跨境食品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这些措施共同构筑了城市的生态安全屏障,增强了应对环境挑战的能力。
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协同能力,是检验城市韧性的重要标尺。在疫情期间,黑河与布市通过建立工作机制,密切沟通,共克时艰。黑河片区跨境电商海外仓通过布市回运防护服、口罩、测温枪等物资1279万余件,为多地提供了抗疫物资支援。俄罗斯疫情暴发后,双方协调海关在口岸畅通时期,共同输送水果蔬菜和抗疫物资3.1万吨。这种在危机中的高效协同应对,充分体现了双方合作机制的成熟与韧性。

人文交流与社会融合为韧性城市建设注入了持久活力。随着中俄互免签证团体旅游业务的恢复,两地民众的往来更加密切。截至去年12月,黑河共接待中俄互免签证旅游团2100余个,共计2.75万余人次。连续28年的文化大集、体育赛事等人文交流活动,不仅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更培育了深厚的“双子城”身份认同。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黑河甚至将寒冷的气候条件转化为发展优势,培育出独具特色的“寒地试车”产业。每年冬季,来自全国各地的测试人员齐聚黑河,进行汽车低温性能测试。据统计,2024年来黑河的测试人员超过3600人次,测试车辆超过2800台,这一产业每年冬季为黑河带来超过6亿元的消费规模,充分展现了城市在应对特殊气候条件方面的创新能力和气候韧性。

黑河与布市的跨境合作实践,为新时代边境城市韧性建设提供了宝贵启示。它表明,韧性城市建设需要从“单点应对”向“系统协同”转变,通过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制度规则的“软联通”、产业协同的“链联通”以及人文交流的“心联通”,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韧性网络。同时,边境城市应当充分发挥自身地缘优势,将区位特点转化为发展特色,通过多元化策略分散风险,通过协同治理提升整体应对能力。
在全球面临气候变化、公共卫生事件、经济波动等多元挑战的今天,黑河与布市的跨境合作实践展现了一条通过区域协同提升整体韧性的创新路径。这条路径不仅适用于边境城市,更为所有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提供了有益借鉴。随着两国合作的持续深化,这对“中俄双子城”必将在新时代谱写更加精彩的协同发展新篇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生动的实践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