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顶部
2025年日本发生的多起熊袭击人事件已成为全国性公共安全危机。截至11月初的数据显示,全国因熊袭击造成的死亡人数已攀升至13人,创下自2006年有统计以来的最高纪录,受伤者更超过百人。这场生态危机不仅体现在数字的飙升上,更深刻地反映在熊类活动范围的质变——传统的“人熊边界”正在瓦解。
这场危机的严重性通过数据得以凸显。自2025年4月以来,日本全国累计报告超过2万起熊出没记录,较去年同期激增约7000起,成为过去五年中的最高峰。值得关注的是,约70%的袭击事件发生在市区或居民区附近,显示出熊类已从传统的山林地带大举进入人类生活圈。其中秋田县受灾最为严重,该县2025年的熊出没报告超过8000起,是去年的六倍,迫使当地知事不得不正式请求自卫队提供支援。

北海道知床半岛的一只雄性棕熊
从袭击事件的特征来看,地理分布上,熊类不仅出现在传统山林地区,更频繁闯入居民区、果园、学校等人类活动密集区。时间分布上,虽然黄昏、夜间与清晨仍是高危时段,但2025年的显著特点是白天袭击事件频繁发生,特别是在10至11月的日间。受害者群体以中老年人和独行者为主,多数受伤为抓伤、咬伤,少数为被扑倒致重伤或死亡。
导致熊袭人事件激增的原因复杂多样,是生态、社会与管理多因素交织的结果。直接导火索是自然食物短缺。2025年,日本树生坚果的主要产区青森、岩手、宫城、秋田、山形五县全部“严重歉收”,减产幅度高达80%。这类果实占熊类冬眠前食谱的40%以上,它们的短缺直接迫使熊下山觅食。更深层的原因则是熊群数量的快速增长。据兵库县立大学教授横山真弓的研究,日本熊的数量以每年15%的速度增加,如果放任不管,5年后数量将翻倍。

日本男子在自宅车库遭遇潜伏的熊袭击
与此同时,栖息地的破碎化也在加速这一进程。日本乡村地区人口日益萎缩,加上弃耕土地增加,森林与人类居住区之间界线逐渐模糊。农村老龄化导致23%的耕地弃耕,这些废弃农田逐渐演替为森林,使森林与住宅的平均距离从2000年的1200米缩短至500米内。
气候变化同样不容忽视,日本气象厅报告显示,北海道等地的气温较30年前上升约2.4摄氏度,导致熊类冬眠的时间缩短。而猎人数量的锐减则削弱了社会的应对能力。日本持证猎人的平均年龄高于65岁,总人数已从20年前的约20万人骤降至约9万人。加上补贴不足——秋田县捕杀一头熊仅补贴5000日元,导致许多人不愿从事这一行业。

面对严峻形势,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急应对措施。政策层面,2025财年首次召开阁僚会议专门讨论“熊害”问题,制定统一防范方案。法律上,修改后的《鸟兽保护管理法》于9月1日施行,允许地方政府决定是否开枪的“紧急枪猎制度”。11月6日,警察厅修改《国家公安委员会规则》,允许警察开枪捕杀熊。从11月13日开始,防暴警察正式被授权使用步枪射杀威胁人类安全的熊,这是日本首次正式授权警察使用步枪在居民区射熊。
现场防控方面,日本自卫队已向秋田县等重灾区派遣队员,协助设置诱捕笼和搬运等后方支援,不过出于安全考虑,自卫队员仅配备“防熊喷雾”、防护装备和捕兽网发射器。

鸟取县山城地津町举办了一场熊类安全研讨会
公众教育与设施改善也在同步推进。日本观光厅计划补助旅馆、酒店等设施在露天温泉处安装防护栏。部分地区推广防熊App实时更新熊出没轨迹,宫城县还向居民发放箱式陷阱。日本三大便利商店品牌通过设置在全国约一万家门店的电子标牌发布防熊提醒信息。全家便利店从11月10日起通过滚动画面提醒顾客“不要大声呼喊,请躲到店内或车内”,并要求员工在接到熊出没信息时立即停止室外工作。
11月14日,日本政府召开相关阁僚会议,修改“熊灾对策措施方案”,将确保把狩猎执照持有者任用为公务员的“政府猎人”写进方案。作为紧急对策,将鼓励曾是警察和自卫官的人取得狩猎执照,并派遣专家赴地方政府支援。这些措施显示了日本政府试图构建从紧急应对到中长期策略的多层次治理体系。

2025年日本熊袭人事件的激增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根本解决需重构人熊共存生态体系。随着气候变化的持续和日本人口结构的变化,如何与野生动物共存将成为日本乃至全球许多地区不得不面对的长期挑战。在这个人与自然边界重新划定的时代,2025年的日本熊患危机或许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