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顶部
此轮关税调整的直接触发因素源于国际大米市场的剧烈波动。2025年第三季度,全球大米期货价格跌至每短吨10.01美元,较上年同期暴跌30.31%,创2018年以来新低。印度、泰国等主要出口国丰收导致供应过剩,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全球大米产量将达创纪录的5.564亿吨。与此同时,菲律宾国内面临进口过剩与农民保护的双重矛盾——截至2025年9月,该国大米进口量已达350万吨,超出实际需求约80万吨,政府不得不暂停进口至年底。动态关税机制的引入,正是为了在禁令到期后建立长效调控工具。

菲律宾总统小马可斯
菲律宾成为全球最大大米进口国的结构性原因可追溯至多重维度。从人口与消费压力看,菲律宾约1.1亿人口的人均年大米消费量达145公斤,远超中国97公斤的水平,需求持续增长推动进口规模必然扩大。2019年《大米关税法案》实施后,进口量从80万吨飙升至300万吨,占全球进口总量7%,稳居首位。国内产量不足是根本制约——2024—2025年稻谷产量仅能满足约60%的需求,单产仅4.05吨/公顷,低于国际水平。
这背后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气候灾害频发、生产技术滞后及土地制度限制的复合作用:灌溉系统老化、台风带地理位置导致稻田频繁受损,传统低产品种广泛使用,土地分配不均限制小农规模,农业现代化进程受阻。进口来源高度集中于越南,约80%的进口大米来自该国,形成单一供应链风险。此外,城市化加速、农业补贴不足、物流仓储落后推高进口需求,旅游业发展和收入提升则同步推高高品质大米需求。

关税调整的深层逻辑在于构建“安全垫”保护本土农民。国际米价每下降5%,关税上调5个百分点;每上涨5%,则下调5个百分点,但始终维持15%~35%的区间限制。这一机制既能在国际低价时抑制廉价进口冲击,维护稻农收益,又能在价格上涨时降低关税,减轻消费者负担。例如,2025年全球米价暴跌期间,高关税可有效阻挡国外低价大米涌入;若未来米价反弹,低关税又能避免国内粮价过度上涨。
为确保政策落地,政府成立跨部门工作小组,负责细则制定、价格监测与动态调整,并配套实施大米竞争力增强基金,将关税收入投入农业机械化、优质种子研发和技术培训等项目。2019年法案实施以来,该基金已推动单产提高5%,产量增长5.2%,并计划延长实施期限至2031年,年度资金增至150亿比索。

政策影响呈现多维度连锁反应。对国内农民群体而言,动态关税提供价格保护,避免国际低价倾销冲击;消费者则通过关税上限避免粮价暴涨。亚洲出口国如越南、泰国已密切关注政策变化,调整报价策略以应对关税波动风险。美国农业部预测,2025-26年度菲律宾进口量将达500万吨,虽较上年543万吨微降,但仍稳居全球首位。财政层面,动态关税在平衡收入与贸易逆差方面发挥关键作用——2024年关税下调曾导致收入锐减270亿比索,新机制有望通过弹性调整优化财政收益。
然而,政策效果仍面临挑战。全球稻米库存降至25年低点,国际米价波动剧烈,供应链不确定性增加。菲律宾需在进口依赖与本土产能提升间持续发力。RCEF项目通过机械设备补贴、低息贷款和技术培训提升生产效率,但农业基础设施改造、气候韧性增强仍需长期投入。此次关税调整本质上是“平衡木”策略的升级——既非完全放开进口,也非彻底封锁,而是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利益协调。正如政策目标所言,唯有将短期调控与长期产能建设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粮食安全与农民生计的双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