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顶部
在波兰领空,不明无人机群的出现引发了冷战结束后北约最具实质性的军事回应。波兰军方监测到多个“不明空中目标”并实施拦截,这一行动标志着俄乌冲突以来首次在北约成员国领空内发生的直接军事对抗。波兰政府援引《北大西洋公约》第四条启动紧急磋商,显示出事态的严重性。随后在罗马尼亚和爱沙尼亚发生的类似事件,特别是俄罗斯战机故意关闭应答器进入爱沙尼亚领空的行为,促使北约启动了代号“东部哨兵”的联合防御行动。

北约秘书长吕特(右)宣布启动代号“东部哨兵”的军事部署
(左)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格林克维奇将军
“东部哨兵”行动的启动标志着北约东翼防御态势的根本性转变。该行动集结了10个成员国的军事力量,包括丹麦的F-16战斗机、法国的“阵风”战机、德国的“台风”战机以及荷兰的“爱国者”防空系统。波兰总统签署决议允许北约部队永久驻扎,进一步强化了东翼防御体系。这一部署远超常规防御规模,在现有8个前沿战斗群基础上,计划在波兰东部部署空军基地,并在波罗的海和黑海建立常态化空中巡逻机制。
这些事件共同揭示了一个严峻现实:传统的领空主权概念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解构。当无人机残骸上找不到明确的国家标识,当飞行器的行动轨迹可以被解释为“技术故障”,当侵犯意图被包装成“导航误差”,主权捍卫就陷入了举证困难的困境。莫斯科方面“无法确认飞行器归属”的回应,精准地利用了现有国际法体系的漏洞,创造出一个主权侵犯的模糊地带。

9月6日罗马尼亚国防部长蒂瓦尔(左二)视察乌克兰边境地区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自主决策系统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写“国家行为”的定义。在爱沙尼亚事件中,即便俄军战机明显违反国际航空规则,但只要存在“系统故障”的可能性,就难以将其定性为蓄意挑衅。“东部哨兵”行动所要应对的,正是这种技术灰色地带带来的新型战略博弈,其特点是低强度、高频次的领空侵犯既能达到试探目的,又能规避明确的责任。
面对这一挑战,现有国际法体系显得力不从心。《芝加哥公约》等传统法律框架建立在清晰的国籍识别和明确的敌对意图基础上,无法有效应对当前的技术现实。“东部哨兵”行动的实施过程暴露出防御方的双重困境:既要确保证据链的完整,又要在有限时间内做出适当反应。北约在应对过程中的克制态度,正反映了这种结构性困境。

波兰警察站在被击落的俄罗斯无人机边
领空防卫的成本问题在“东部哨兵”行动中得到充分体现。该行动每年数十亿欧元的开支表明,主权维护正日益转变为资源消耗战。从反无人机系统的采购到常态化巡逻机制的建立,这些措施在增强防御能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对其他战略优先事项的投入。这种成本转移效应,本身就是混合战争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部哨兵”行动也凸显了北约联盟内部协调机制面临的考验。成员国之间对威胁认知的分化,在行动部署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东欧国家主张更强硬的回应,而西欧国家则倾向于保持克制,这种分歧不仅影响具体事件的处置,更关系到联盟未来的凝聚力。行动规模的确定过程就充分反映了成员国之间的不同立场和考量。

分析俄罗斯无人机路径
从根本上说,领空主权危机是技术演进与制度适应之间落差的体现。“东部哨兵”行动虽然强化了军事存在,但无法解决根本性的制度缺陷。当飞行器实现自主化、智能化,当电磁频谱成为新的博弈空间,基于二十世纪的主权观念迫切需要更新。这不仅涉及具体法律条款的修订,更要求对国际安全秩序进行系统性反思。
东欧上空的无国籍航迹,映照出这个时代的安全困境:在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传统的边界概念正在被重新定义,而新的规则尚未完全建立。“东部哨兵”行动作为应对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威慑,但更深层次的解决方案需要国际社会展现更大的智慧与创造力,才能构建起适应二十一世纪现实的安全架构,确保领空不至成为规则的真空,边界不会沦为概念的模糊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