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顶部
9月18日,半导体行业迎来一场地震级的合作:英伟达宣布以每股23.28美元的价格投资50亿美元入股英特尔,双方将共同开发多代定制化的数据中心和个人计算产品。这一消息立即引发资本市场强烈反应,英特尔股价暴涨22.77%,收报30.57美元,创下自1987年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市值升至1430亿美元。英伟达股价也上涨3.49%,收于176.24美元,市值保持在4.2万亿美元的高位。
这场合作标志着两家芯片巨头从竞争走向竞合的战略转变。根据协议,在数据中心领域,英特尔将为英伟达定制x86处理器,这些处理器将被集成至NVIDIA AI基础设施平台中;在个人计算领域,英特尔将推出集成NVIDIA RTX GPU芯粒的x86系统级芯片,为需要先进CPU与GPU集成解决方案的各类PC产品提供动力。双方通过NVIDIA NVLink技术实现架构无缝连接,融合了英伟达在AI与加速计算领域的优势,以及英特尔先进的CPU技术与x86生态。

从全球半导体格局来看,这是一场强强联合的互补合作。英伟达凭借其在人工智能计算领域的绝对统治力,正主导行业未来走向。2025年第二季度,英伟达收入达到467亿美元,同比增长56%,其数据中心部门的规模已超过其他任何一家芯片公司的总销售额。相比之下,英特尔近年来在制造和AI计算领域面临严峻挑战,虽然2022年其营收仍为英伟达的两倍多,但如今已被迫委托台积电生产其最先进的芯片。代工业务亏损严重,2023—2024年亏损从70亿增至130亿美元,2025年公司裁员15%至约7.5万人,并关闭多家海外工厂。
此次合作的背景颇为深远。据报道,双方早在去年下半年就开始探讨CPU合作,这一时间远早于陈立武在2025年3月接任英特尔CEO。这场合作也发生在美国政府成为英特尔最大股东之后不久——2025年8月,美国政府将近90亿美元的补助转化为股权,持有约10%的股份成为英特尔最大股东。日本软银也意外向英特尔追加了20亿美元投资。对英特尔而言,英伟达的50亿美元投资不仅是雪中送炭,更是一种强大的外部认可,为其复苏计划提供了重要动力。

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和英特尔CEO陈立武
对英伟达来说,虽然公司在AI计算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在中国市场,其“特供芯片”因性能降级30%且价格更高遭到抵制,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通过与英特尔合作,英伟达能够更深入渗透PC市场,并顺畅进入边缘计算领域,同时获得x86架构的授权使用权,为其提供了进一步扩展超级计算机规模的灵活性。
这场合作将对半导体行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AMD作为同时在CPU和GPU领域与两家公司竞争的企业,可能面临双重压力。在数据中心市场,Intel-Nvidia的NVLink CPU将巩固英伟达加速器帝国的护城河,削弱AMD主推的CPU-GPU一体化平台优势;在PC市场,Intel的x86 RTX芯片将挤压AMD在游戏笔记本APU领域的市场空间。对台积电而言,短期无忧但长期存在风险——如果英特尔的工艺节点和先进封装技术迎头赶上,部分英伟达相关订单可能转向英特尔。

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表示:“AI正在推动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并重塑计算堆栈的每一层。此次历史性的合作将NVIDIA的AI和加速计算堆栈与英特尔的CPU和庞大的x86生态紧密结合,实现了两大先进平台的融合。”英特尔首席执行官陈立武则回应称:“几十年来,英特尔x86架构始终是现代计算的基石。我们在持续推动产品组合创新,满足未来的工作负载需求。”
这场合作也体现了美国政府建立稳健本土尖端计算能力的战略意图。美国政府持有英特尔9.9%的股份并非慈善之举,而是希望确保美国在半导体领域的领导地位。科技分析师丹·艾夫斯认为:“这对英特尔来说是一笔改变游戏规则的交易,因为它现在把英特尔带到了人工智能游戏的前沿和中心。”

尽管合作前景广阔,但双方仍面临诸多挑战。技术上,紧密的CPU-GPU耦合需要定制硅片、连贯的内存语义、协调的固件和不懈的热管理。历史上,类似的尝试并非总是成功——2017年,英特尔的Kaby Lake-G将其CPU与AMD Radeon显卡封装在一起,但由于驱动职责不清、更新滞后等问题,产品线早早夭折。文化整合也是一大挑战,两家公司有着不同的企业文化和技术路线,如何有效协调将关系到合作的成败。此外,监管审批仍然是一个不确定因素,这项投资还需要获得必要的监管批准。
从长远来看,这项合作代表了行业发展的趋势:通用CPU让位于紧密集成的加速器优先系统。黄仁勋预计,投资英特尔的回报将是巨大的,合作关系将创造250亿至500亿美元的市场机会,涵盖了数据中心CPU和消费PC市场。这场历史性的合作不仅为英特尔注入了急需的资金和市场信心,也为英伟达打开了通往x86生态系统的大门,标志着计算行业正式进入加速器优先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