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顶部
2025年夏季,欧洲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蚊媒疾病传播危机。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ECDC)最新数据显示,截至8月13日,基孔肯雅热、西尼罗病毒和登革热三大蚊媒传染病的报告病例数均已创下历史纪录。其中,基孔肯雅热本土传播事件达27起,西尼罗病毒感染病例335例(含19例死亡),登革热病例17例。这场愈演愈烈的公共卫生危机,不仅凸显了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深远影响,也暴露出全球化背景下传染病跨境传播与防控的复杂挑战。
本次疫情呈现出三大显著特征:传播范围急剧扩大、高纬度地区首现本土病例,以及流行季节延长与强度上升。可传播基孔肯雅病毒的白纹伊蚊分布区域已从十年前的114个激增至369个,覆盖欧洲16个国家。埃及伊蚊自2022年在塞浦路斯定殖以来,已具备传播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的能力。更值得警惕的是,法国东北部阿尔萨斯地区首次报告基孔肯雅热本土病例,打破了高纬度地区“免疫”蚊媒传播的传统认知。与此同时,西尼罗病毒活跃期较往年延长近一个月,意大利累计报告274例,占全欧病例总数的82%;法国基孔肯雅热输入病例高达800例,部分已引发本地传播链。

ECDC分析指出,气候变化是推动此次疫情暴发的核心因素。2025年欧洲平均气温较工业革命前上升1.8℃,暖冬显著提高了蚊虫越冬存活率,而夏季持续高温则加速病毒在蚊媒体内的复制周期。降雨模式改变导致局部洪涝频发,也为蚊虫滋生提供了更多积水环境。与此同时,媒介生物的适应性扩张同样关键:白纹伊蚊借助轮胎贸易等途径广泛扩散,其卵具备极强的耐旱性,可在干燥环境中长期存活;埃及伊蚊则依托国际旅行和货物运输,在南欧多地建立稳定种群。全球化进一步加剧了疫情输入风险——年初法属留尼汪岛基孔肯雅热大流行后,病毒随即通过航空旅行传入欧洲本土,最终引发连续传播。
三种主要蚊媒疾病在临床表现上各有特点。基孔肯雅热以突发高热(38-40℃)和剧烈关节痛为主要特征,疼痛多集中于手、腕和踝部,约30%的患者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关节症状,部分老年人可能发展为慢性关节炎。西尼罗病毒感染者中约80%为无症状,但20%可出现发热、头痛、恶心等表现,约1%会进展为神经侵袭性疾病,引发脑炎或脑膜炎,病死率达10%~15%,老年及免疫低下人群风险极高。登革热则表现为高热、“断骨样”疼痛、皮疹和出血倾向,重症患者可因血浆渗漏导致休克或器官衰竭,儿童更易出现严重临床后果。

法国,工作人员在街上喷洒防蚊油
面对持续升级的疫情,欧洲多国正采取多层次应对策略。ECDC持续发布风险评估与防控指南,推动成员国加强监测与数据共享。法国在多地开展灭蚊专项行动,重点清理城市环境中的积水容器;意大利对公园及居民区水体实施生物杀虫剂处理。瑞士试点推广昆虫不育技术(SIT),通过在试验区释放辐照雄蚊,使白纹伊蚊卵量减少57%,但该技术在大规模应用中仍面临成本与可持续性挑战。
在公众教育层面,ECDC积极倡导使用含避蚊胺或派卡瑞丁的驱蚊剂、安装纱窗、并及时清理花盆、轮胎等积水容器。尽管如此,现有防控措施效果仍显不足,虽然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疫情扩散,但未能遏制总体病例数创下历史新高,反映出传统防控策略在气候危机背景下的局限性与脆弱性。

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ECDC)
这场危机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敲响了警钟。未来,应推动气候健康风险评估常态化,将蚊媒疾病纳入国家气候变化适应计划,并建立更敏感的早期预警系统;跨境合作机制也需进一步强化,可借鉴欧盟疾病监测网络(ECDC)经验,推动建立全球统一的监测平台,实现病毒基因序列和流调数据的实时共享;科技研发亟待加强,应减少对传统杀虫剂的依赖,加速推动新型驱蚊剂、基因控蚊技术及广谱抗病毒药物的研发与应用。此外,公众参与是防控体系的基石,需借助媒体与教育系统广泛普及“清除积水-使用驱蚊剂-及时就医”的响应链,提升社区整体防病意识。
正如ECDC主任帕梅拉·伦迪-瓦格纳所言:“蚊媒疾病传播的‘新常态’要求我们以更前瞻的思维、更协同的行动,构建更具韧性的全球卫生安全网络。”从欧洲到全球,这场人类与蚊媒疾病的战役远未结束。面对持续变暖的地球,人类必须重新审视与媒介生物的共存边界,通过系统化的防控战略、创新技术应用和坚实的国际合作,共同抵御这一不断扩大的全球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