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顶部
李在明政府上台后的首次外访安排——先日后美,打破了韩国总统就任后必先访问华盛顿的长期惯例。这一看似程序性的调整,实则是经过精密计算的外交开局,清晰传递出新政府的治国方略与对国际新现实的清醒认知:韩国正试图以更主动、更务实的姿态,在日益复杂的东北亚地缘博弈中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并探索一条更具战略自主性的发展道路。
此次访问绝非简单的行程调整,而是一次深刻的外交理念宣示。李在明选择东京作为首站,旨在优先修复并强化韩日关系这一长期因历史问题而波动的关键双边纽带。与日本首相石破茂的会谈取得了超预期的成果,包括17年来首份联合公报、导弹预警数据共享机制以及半导体原料供应危机的缓解。这些成果表明,李在明政府采取了“以现实利益为中心”的策略,将经济安全与战略合作置于历史争议之上。他在慰安妇协议问题上展现的务实姿态,与其竞选时的批评形成鲜明对比,揭示出其执政后从理想主义向责任政治的转向:承认国际承诺的约束力,力求在国家尊严与现实利益间取得平衡。

8月23日韩国总统李在明与日本首相石破茂会谈
随后对美国的访问,则是在巩固东方战线之后,对核心同盟关系的再校准。面对特朗普政府强烈的交易主义倾向——要求提高防务分摊金额、转移基地所有权,李在明并未一味让步。他在强调韩美同盟基石作用的同时,也明确表达了维护韩国战略自主性的决心。采购波音客机、参与美国造船业计划等经济承诺,既是缓解贸易摩擦的实用举措,也是为安全领域的谈判积累筹码。在朝核问题上,李在明顺势提出“特朗普大厦”等象征性项目,既呼应了特朗普的外交偏好,也试图将半岛议题引导至经济合作轨道,为僵持的和平进程注入新变量。
这一“东西兼顾、以日促美”的外交布局,深刻反映了李在明政府的整体治国战略。其核心在于:通过主动经营区域关系,增强自身在大国博弈中的议价能力与回旋空间。面对美国保护主义压力及中美战略竞争常态化,单一依赖韩美同盟的传统模式已不足以应对多重挑战。优先稳固韩日合作,使韩国在面对美国时能够依托一个更协调的区域伙伴网络,从而避免在贸易、防务费用等议题上陷入“一对一”的被动局面。这种策略并非要动摇同盟体系,而是旨在使联盟内部的关系更加均衡,使韩国从一个被动的“安全消费者”,转变为一个积极的“安全协作者”。

8月2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会晤韩国总统李在明
从更深层次看,李在明的外交实践,标志着韩国作为中等强国的主体性觉醒。它反映出一种日益强烈的共识:在全球化退潮与秩序重组时代,国家生存与发展不能仅依靠传统同盟逻辑,更需通过多边协调、经济互嵌与灵活外交来构建韧性。李在明政府正努力将韩国定位为连接者与平衡者:既做美国可靠的盟友,也做日本积极的伙伴,同时在半岛问题上扮演主动的倡议者。
然而,这条道路依然充满挑战。国内政治极化依然制约其对日政策的稳定性,美国战略的不确定性仍未消除,日韩合作能否超越短期功利而具有可持续性,尚待考验。但毫无疑问,李先明政府已通过这次外交实践,向国内外清晰传递出其治国战略的核心:以务实重建信任,以自主谋求稳定,在动态平衡中塑造一个更有利于韩国未来发展的地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