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顶部
VEU机制本是由美国商务部设立的一项出口管制便利化措施,旨在为通过审核的境外企业提供稳定、可预期的美国技术及产品进口通道,使其免于繁琐的逐案审批。这一制度曾被视为全球化产业链中一道相对可靠的技术供给桥梁,但其设计逻辑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今日结局的伏笔。

对美国而言,VEU并非善意放行,而是一种更高效、成本更低的“监管工具”。它通过定期核查与严苛条件,将对先进设备与技术流向的监控内嵌于企业的日常运营中,使中国境内的先进产能始终处于其可视、可控的范围内。中国部分高端芯片制造能力,恰恰建立在这条“受控通道”之上。三星西安的NAND闪存、SK海力士无锡的DRAM,都是全球供应链的关键节点,但其持续运转曾一度系于美国政府的“授权”之上。
这种将产业命脉寄托于他国行政裁量权的模式,其脆弱性在此次事件中暴露无遗。因此,VEU的撤销,并非合作的中断,而是战略枷锁的收紧。它清晰地表明,任何由美国主导的、看似便利的“通道”,在与其核心战略利益冲突时,都会毫不犹豫地被关闭。这彻底打破了通过“市场换技术”、“融入全球链”就能实现产业升级的幻想。

此次事件将“技术自主可控”这一概念的紧迫性与深刻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远不止是攻克几项“卡脖子”技术那么简单,而是一场关乎产业生态、供应链安全与国家经济主权的系统性工程。
过去,我们常常关注在光刻机、EDA软件等单一“点”上的突破。然而,VEU事件警示我们,即使某个环节实现了国产化,如果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从材料、设备到制造、封装——仍严重依赖外部,那么风险依然无处不在。自主可控,意味着必须构建一个内循环畅通、具备强大韧性的全产业链生态。这要求我们在半导体材料的纯度、设备的精度、工艺的稳定性等基础环节实现全面突破,形成不依赖于单一外部来源的产业闭环。

SK海力士无锡工厂
与此同时,自主可控的目标不仅仅是做出“有”的产品,更是要形成“可靠”的产能。这意味着国产设备与材料必须经历大规模量产的实际检验,在性能、良率、成本与稳定性上具备市场竞争力,能够支撑起如三星西安、SK海力士无锡这样规模的巨型工厂稳定运行,替代可能随时被切断的进口来源。这种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跨越,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必须完成的艰难蜕变。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真正的自主可控意味着具备定义技术路线和标准的能力。当产业发展的节奏和方向完全由他人设定,我们将永远处于被动追赶的状态。只有在先进封装、新材料、新架构等前沿领域形成自己的技术体系和标准,才能从根本上摆脱战略被动。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解决当下的“有无”问题,更要着眼于下一代技术的布局与创新。

2024年三星半导体全球分拨中心在苏州工业园区揭牌
美国撤销VEU授权,是一次深刻的“清醒剂”。它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我们,在关乎未来国家竞争与安全的战略制高点上,乞求与妥协换不来尊重,依附与依赖带不来安全。这条自主可控的征途,注定充满艰难险阻,需要巨大的决心、耐心和智慧。这不仅需要国家的战略引领和持续投入,更需要产业链上每一家企业的协同创新,以及人才培养、基础研究等全方位的支撑。
然而,这也是中国半导体产业走向成熟的成人礼。唯有经历这场淬炼,彻底斩断对外部“便利通道”的幻想,坚定不移地构建起自身的技术底座和产业生态,中国才能真正从一个半导体大国,转变为一个掌握自己命运、能够参与乃至定义未来规则的半导体强国。这不仅是产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家命运之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