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顶部
作为全球矿产资源富集国,印尼的矿产版图具有显著战略价值。该国镍矿储量位居世界第一,锡矿储量占全球27%,铝土矿、铜矿等资源同样丰富。稀土资源虽总量未居榜首,但伴生特性使其具备独特开发潜力——主要存在于邦加勿里洞岛锡矿废料及镍矿加工副产品中,独居石等矿物中蕴含的稀土元素总量约280万吨,全球排名第五。这种分布特点使得印尼稀土开发天然与镍、锡两大支柱产业形成协同效应,但长期以来受限于技术瓶颈,其稀土资源仅能通过初级提炼方式从废料中回收,产量有限且附加值低下。

全球镍资源储量分布图
历史上的印尼稀土开采呈现明显“重原料、轻加工”特征。在矿业局成立前,该国稀土开发主要依赖锡矿商PT Timah等国企及部分私营企业进行伴生矿勘探,但受制于技术落后,独居石中的稀土元素提炼效率低下,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
产业链缺失导致印尼长期陷入“资源陷阱”:镍矿砂、锡精矿等原材料出口占比高达70%,而冶炼深加工能力不足,高纯度稀土氧化物、磁性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完全依赖进口。这种模式不仅使印尼错失产业升级机遇,更在2025年美国对印尼加征32%关税后,暴露出贸易结构脆弱的致命缺陷——中国对印尼不锈钢的反制关税直接冲击其出口经济,促使印尼加速寻求资源自主化路径。

印尼总统普拉博沃
此次政策转向背后存在多重战略考量。首先是资源民族主义的延续,自前总统佐科时期推动的“下游化政策”在普拉博沃政府中得到强化,通过成立独立机构统筹稀土管理,旨在打破“原料出口-附加值外流”的恶性循环。其次是国家安全需求,稀土作为新能源电池、永磁材料等关键领域的核心原料,其战略价值在大国博弈中日益凸显,印尼试图通过国家管控确保供应链安全,减少对华技术依赖。
此外,与美国签署的340亿美元合作协议中包含稀土条款,印尼试图以资源合作换取关税豁免,但中国反制措施使其意识到必须构建自主产业链。矿业局将整合能源部原料供应职能与高校研发资源,推动从“挖矿卖原料”向“冶炼-精深加工”转型,目标在2040年前吸引6180亿美元投资,形成覆盖稀土提取、磁材生产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体系。

高等教育、科学与技术部长布里安同时兼任矿业局局长
这一政策调整将产生深远影响。国内层面,矿业局若能突破中国技术封锁,将带动冶炼厂建设、研发中心落地及高技能人才培育,创造数万个就业岗位。但短期内资金缺口(初步估算需200亿美元基建投资)与技术壁垒(高纯度提炼专利被中国垄断)构成重大挑战,可能迫使印尼在初期阶段仍需引入外资合作。
国际层面,印尼稀土产能的释放将重塑全球供应链格局——若其2030年实现年产10万吨稀土氧化物目标,虽难撼动中国主导地位,但可为美欧提供替代选项,缓解其“卡脖子”焦虑。地缘政治上,印尼的“中间路线”面临考验:既要避免沦为大国博弈棋子,又需在技术合作中平衡各方利益,其与宁德时代共建的电池产业园或成关键测试案例。

从历史经验看,资源国有化往往伴随效率争议,但印尼此次改革通过“政产学研”一体化设计试图破解这一困局。布里安的双职身份被赋予特殊使命——利用高校科研力量加速技术转化,例如与万隆理工学院合作的稀土分离中试项目已进入论证阶段。然而,从实验室到工业化仍需跨越“死亡之谷”,印尼能否在2028年前建成首座商业化稀土精炼厂,将成为检验其资源战略成败的关键指标。这场静悄悄的产业革命,不仅关乎印尼经济转型,更折射出全球化逆流下资源型国家的突围焦虑与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