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日本国会
要理解这一历史性转折,必须回溯自民党的执政历史。1955年,日本保守势力为对抗左翼社会党而合并成立自民党,开启了长达70年的“1955年体制”。这一超长期执政纪录的背后,是自民党建立的独特“利益诱导型政治”体系:通过农村倾斜政策换取稳定票仓,利用政官财“铁三角”关系推动经济发展,在冷战格局下依靠美国安保体系专注经济建设。这种模式创造了“日本经济奇迹”,也使自民党在1993年短暂下野前连续执政38年。即便在1994年选举制度改革后,自民党仍通过调整派系平衡和吸纳反对党政策,维持了“一强多弱”的统治格局。
日本首相、自民党石破茂(右)和前环境大臣小泉进次郎
然而,这套曾经稳固的统治体系在2025年选举中轰然崩塌。自民党的溃败是多重结构性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在经济领域,尽管石破内阁承诺改善民生,但实际工资持续下跌,核心CPI不断攀升,特别是大米价格飙升引发的“令和米骚动”暴露出农业政策的系统性失败。政府仓促推出的现金补贴措施,在国债规模已达GDP250%的背景下,更被视为饮鸩止渴的选举操作。外交困局进一步削弱了民众信任,面对美国加征关税的强硬立场,七轮部长级谈判未取得实质性进展。而持续发酵的“黑金丑闻”则彻底暴露了自民党政商勾结的体制性腐败,导致城市青年选民大规模倒戈。
日本参政党代表神谷宗币的“日本人优先”
参政党的异军突起则精准捕捉了日本社会的集体焦虑。该党以“抵制全球化重建日本人生计”为旗帜,将复杂的经济困境简化为具有煽动性的排外主张。党首神谷宗幣成功渲染“外国人入侵”的危机叙事,将经济问题转化为身份政治对立。更值得注意的是,参政党完全跳脱传统政治传播路径,以YouTube为主阵地,通过新媒体形式解构精英话语体系。这种数字民粹主义策略,使该党成功吸引年轻选民,完成了从边缘团体到关键政治力量的蜕变。
这场选举深刻反映了日本社会价值观的嬗变与政治生态的重构。在人口持续萎缩与经济长期停滞的双重压力下,日本政治正站在危险的十字路口。石破茂虽表态将继续执政,但其内阁已深陷领导力危机。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参政党的崛起正在重塑日本政治光谱右转的恶性循环,可能进一步加剧社会撕裂,削弱日本应对人口危机与地缘政治挑战的能力。此次选举不仅是执政党更替的常规轮替,更是日本战后政治秩序解体的标志性事件。这场政治地震的余波,或将持续重塑东亚地缘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