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在荷兰鹿特丹,雨水不再是城市的负担,而是被转化为资源的“液态黄金”。这座约85%面积低于海平面的城市,曾因1953年特大洪灾付出惨痛代价,如今却以“与水共存”的智慧,成为全球韧性城市建设的标杆。
鹿特丹的韧性城市建设始于对传统防洪思维的颠覆。过去,荷兰依赖“三角洲工程”等硬性防洪设施,但随着海平面上升和极端降雨频发,单纯“堵水”已不可持续。
2008年,鹿特丹启动《气候防护规划》,提出“为水腾出空间”的理念,将城市视为动态的“海绵体”,通过分散式雨水管理系统,实现雨水的吸收、储存与再利用。这一思路的核心在于公共空间的多功能转换——例如,Benthemplein水广场在晴天是市民滑板、聚会的场所,暴雨时则化身为可容纳1000立方米雨水的蓄水池,通过阶梯式设计延缓雨水排放,缓解排水系统压力。这种“弹性空间”不仅降低了内涝风险,更将防灾设施融入日常生活,重塑了人与水的互动关系。
在实践层面,鹿特丹构建了从屋顶到地下的立体雨水管理体系。绿色屋顶是这一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全市超过21.9万平方米的绿色屋顶,每平方米可截留82升雨水,通过植被吸收和虹吸系统减缓径流速度,暴雨时能降低30%的排水系统负荷。政府为每平方米绿色屋顶提供30欧元补贴,推动市政档案馆、中央图书馆等公共建筑率先示范。地面以下,鹿特丹将停车场改造为隐形蓄水设施。博物馆公园地下停车场配备荷兰最大的雨水储存库,可在半小时内吸纳1000万升雨水,暴雨后通过泵站缓慢排出,既防止污水溢流污染河道,又避免城市交通因内涝瘫痪。
鹿特丹的实践带来了三重红利。环境上,雨水管理系统每年可保留17.5万立方米水资源,补充地下水的同时减少内涝频率,局部区域夏季温度降低达8℃。经济上,气候适应技术催生了新产业,仅“鹿特丹适应战略”相关项目就创造了3600个就业岗位,漂浮农场等模式吸引全球投资,推动绿色经济转型。社会层面,水广场等空间90%的时间用于社区活动,成为凝聚市民认同感的纽带。
鹿特丹的经验证明,韧性城市建设绝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系统性思维的重构。从“对抗洪水”到“与水共生”,从单一功能到多维弹性,这座城市通过空间创新、资源循环和社区共治,将气候挑战转化为发展机遇。正如其水广场设计师所言:“最好的防洪设施,是那些让人们忘记洪水威胁的日常空间。”
如今,鹿特丹正以“海绵”之姿,为全球城市书写了一本人水共生的启示录——在这里,雨水不再是灾难的前奏,而是滋养城市的甘霖。它提醒我们:当我们将恐惧转化为创造力,把威胁视为资源,每一滴雨水便不再是命运的挑衅,而是宇宙馈赠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