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清桥国际安保集团官网!
Qingqiao Culture
清桥文化

回到顶部

当前位置:首页 > 清桥资讯 > 清桥视界
鹿特丹:以韧性之姿,与水共谱城市共生乐章
发布时间:2025-04-21 来源:清桥 浏览次数:

在欧洲西北部,莱茵河与马斯河交汇的三角洲地带,鹿特丹如同一座漂浮的方舟,以六百年时光书写着人类与自然博弈与共生的传奇。这座荷兰第二大城市,不仅是全球航运网络的枢纽,更因其低于海平面的脆弱地势,成为探索韧性城市建设的实验室。从传统堤坝到浮动社区,鹿特丹的转型之路揭示了城市如何在气候危机中重塑生存逻辑。

640.jpg

鹿特丹90%的区域海拔低于海平面,东北部的亚历山大斯塔德甚至低至-6.7米,堪称荷兰的“地理洼地”。温带海洋性气候带来的丰沛降水、北海风暴潮的侵袭,以及地层持续沉降(每年5毫米)与海平面上升(每年3毫米)的“逆向赛跑”,让这座城市长期深陷水患威胁。

1421年的圣伊丽莎白洪水冲毁堤坝,吞噬数十村庄;1953年的北海洪水更夺去1835条生命,鹿特丹满目疮痍。彼时,荷兰人依靠风车排水、运河疏浚与高筑堤坝的传统智慧,试图驯服自然之力。然而,气候变化加剧的今天,单一防御体系已难以为继。

面对生存危机,鹿特丹选择了一条颠覆性的道路——将“防洪”升级为“与水共生”。这一理念的核心,是将水患威胁转化为城市更新的契机,通过空间设计与技术融合,构建多层级的适应性系统。

鹿特丹首创的“水广场”系统,将城市公共空间改造为暴雨时的临时蓄水池通过阶梯式设计引导雨水缓慢排入河道马斯河畔,浮动住宅与办公楼地基采用浮筒结构,降低洪水。马仕朗防风暴大坝,闸门闭合时间仅需两小时,最大限度减少对航运与海洋生物的影响。

640.png

鹿特丹的实践证明,韧性城市并非单纯的技术堆砌,而是系统性的思维转变。通过“还地于河”理念,拆除硬化河道、恢复湿地,城市为洪水预留自然缓冲区;通过公私合作模式,政府、企业与市民共同参与风险治理,形成社会韧性网络。这种转型带来的益处远超防灾本身:浮动社区提升了滨水空间的经济价值,海绵设施改善了城市微气候,而韧性标签更吸引全球绿色投资,助力鹿特丹向可持续港口都市转型。

联合国数据显示,到2050年,全球超10亿沿海居民将面临海平面上升威胁。鹿特丹的经验为脆弱城市提供了关键启示:在气候变化不可逆的当下,唯有放弃“对抗自然”的傲慢,以韧性思维重构城市发展逻辑,方能在危机中孕育新生。正如鹿特丹市长所言:“我们不再试图控制水,而是学会与水共舞。”这座低地之城的进化之路,正为人类书写一部面向未来的生存指南。


老挝:+8562026 885 687         国内:+0086-27-81305687-0         咨询热线:400-6689-651        

电子邮箱:G5687@qingqiao5687.com

版权所有:清桥国际安保集团     备案号:鄂ICP备2024050000号-1

清桥资讯

G5687
电话
400-6689-651

扫码加微信

首页

微信

扫码加微信

电话咨询

facebook

领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