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顶部
蟳埔村坐落在泉州湾晋江入海口,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海边村落,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这里的蟳埔女簪发戴花的“簪花围”习俗,可追溯至海上丝绸之路时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蟳埔女将头发盘成圆髻,用骨髻固定,再戴上由茉莉、素馨、玉兰等鲜花串成的花环,形成“头戴四季花园”的独特风貌。这一古老习俗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并未停留在博物馆的展陈中,而是活跃在当下的生活里。

2023年以来,随着赵丽颖、周韵等明星佩戴簪花围的造型引发网络热潮,相关短视频播放量达150亿次,推动蟳埔村年接待游客突破350万人次。如今,这个昔日小渔村已发展出近300家旅拍店铺,日均接待游客约2万人次,“簪花围”带来的文旅热潮让古老渔村焕发新生,形成了涵盖旅拍、文创、餐饮、民宿等业态的完整产业链。
与蟳埔簪花“向内求索”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泉州石狮市“向外学习”的产业雄心。2012年,石狮市政府提出《米兰计划发展战略规划》,以意大利米兰时尚服饰产业发展路径为参照,推动当地纺织服装产业从“制造”向“创造”转型升级。该计划的核心在于做有价值的服装,重点抓住品质提升和产品设计两个关键环节。通过成立纺织服装产业联盟、引进国际设计人才、打造时尚发布平台、推进“互联网+纺织服装产业”等举措,石狮已培育出5名“金顶奖”设计师和12名“中国十佳设计师”,形成了以石狮为中心、连接周边地区、年产值超1000亿元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如今,石狮的青创城网批中心日均客流量超1万人次,线上平台入驻供应商6000余家,积累采购分销商20余万,展现出强大的产业活力。

泉州发展的精髓,在于蟳埔簪花的“守正”与石狮米兰计划的“创新”之间达成的动态平衡。这种守正并非故步自封,而是对文化根脉的创造性传承——蟳埔簪花从渔家女儿的日常装扮演变为大众追捧的文化符号,当地在制定服务规范、确保传统技艺传承的同时,更鼓励年轻一代创新搭配方式,推动古老民俗与现代审美相融合。而创新也非盲目追随,石狮的“米兰计划”以国际经验为参照,深耕本土文化沃土,培育出独具特色的“闽派服饰”风格,构建起涵盖人物、文化、品牌、活动与平台的完整时尚生态。
这两条路径在泉州大地上深度交织,共同塑造了这座城市应对变革的多维韧性。在经济层面,簪花与服装产业形成互补共生的双轮驱动:蟳埔将“头顶花园”的传统习俗转化为“美丽经济”,展现出文化符号的强大消费潜力;石狮则通过数字化转型,构建起贯通线上线下的产销网络,以“时尚产能”对接全球市场。

石狮服装城
这一经济活力的深层根基,源自泉州向海而生积淀的独特文化基因——既尊重传统,又勇于开拓。蟳埔簪花是对本土文化的珍视与自信表达,石狮服装则是对国际潮流的积极回应,二者看似方向各异,实则同根同源,共同诠释了文化自信的真谛:在坚守身份认同的同时,拥抱时代变革。
发展的最终落点,是社会结构的巩固与社区生命力的提升。簪花产业为蟳埔女性创造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让文化传承与生计改善相得益彰;石狮服装产业则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形成高度专业化的社区协作网络,不仅增强了居民的收入安全感,更编织了一张坚韧的社会支持网。

石狮服装智能制造园
走在今日泉州街头,身着簪花围的游客在时尚店铺前驻足,已成为寻常风景。更具深意的是,石狮设计师将簪花元素融入时装设计,亮相国际舞台——传统文化通过现代表达走向世界,本土与国际在此完美交融。
这生动展现了一座韧性城市的本质特征:既能深扎文化根基,保持自我认同;又能敞开胸怀,拥抱时代变革。泉州通过文化赋能经济,再以经济活力反哺社会与文化,构建了一个自我强化的韧性生态系统。这座千年古城以守正的底气与创新的胆气,为全球化时代的城市发展,提供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泉州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