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顶部
阿拉山口市北邻哈萨克斯坦,是集铁路、公路、航空、管道“四位一体”的国家一类口岸。这里自然环境恶劣,年均8级以上大风达166天,但凭借第二座亚欧大陆桥“桥头堡”的地位,逐步成为“一带一路”的关键节点。2012年建市以来,阿拉山口以通道经济为起点,逐步构建起多元产业体系,但其发展始终面临气候严酷、产业链单一、地缘复杂性等挑战。如何在高风险环境中实现稳定增长,成为其韧性建设的核心议题。

产业结构的战略性重构是其经济韧性的核心。昔日依赖单一通道经济的局面已彻底改变,当前已形成以综合保税区为平台、涵盖物流、加工、贸易、电商五大产业集群的完整产业链。截至2025年,综保区入驻企业达331家,202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382.84亿元。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跨境电商产业园实现进出口额34.27亿元,成为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的重要载体。这种“通道+产业+平台”的立体化发展模式,使阿拉山口在应对国际市场波动时展现出强大韧性——通过数字技术赋能的产业集群,将地理区位优势转化为制度创新优势,实现从物理连接向价值创造的跃升。
在基础设施韧性方面,“四位一体”立体交通网络通过智慧化改造实现效率革命。“智慧铁路口岸+属地快速通关”模式将班列通关时间压缩至16小时以内,较传统流程效率提升67%。总投资2.56亿元的供水与生态工程年引水能力达2322万立方米,有效破解水资源短缺瓶颈。城市规划采用“一轴、一心、多点、九区”的弹性布局,创新性设置1.70%的留白用地,为未来发展预留战略缓冲空间。

阿拉山口中欧列班
作为多民族聚居的边境城市,社会韧性通过文化润疆工程实现深度融合。市歌舞团培养本地文艺人才50余名,创作40余部反映口岸生活的原创作品,构建起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教育医疗领域形成“城市级—片区级—社区级”三级服务体系,医保参保率达100%。文旅融合成效显著,2025年接待游客152.40万人次,旅游收入8.51亿元,酒店数量较2023年增长127%,社会活力持续释放。
治理韧性提升体现在高效的协同治理机制。通过统筹海关、边检、铁路等联检部门形成监管合力,落实“10+12”条中欧班列支持措施。建立县级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实施综保区领导干部包联企业机制,提供“一对一”政策辅导。以金沙河面业为例,通关效率提升使原需两天的流程压缩至一天内完成,充分体现制度创新对营商环境的优化实效。

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
阿拉山口的实践揭示了边境城市转型升级的五大核心要素:基础设施抗风险能力是根基,通过多式联运网络和智慧口岸建设提升物流效率;经济多元化与创新驱动是核心,通过产业集群培育和数字技术应用增强内生动力;社会稳定与包容是保障,通过公共服务完善和多元文化融合提升凝聚力;环境可持续保护是底线,通过土地集约利用和绿色空间规划实现生态友好;制度灵活创新是引擎,通过跨部门协同治理和前瞻规划动态调整适应发展需求。
这种韧性不仅体现在抵御外部冲击的被动防御,更在于把握机遇、主动转型、持续创新的智慧。从戈壁风口到国际枢纽的蜕变证明:边境城市完全可以通过战略定位清晰、规划弹性调整、产业创新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其“中国方案”为全球边境口岸提供了重要启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唯有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制度优势,将通道经济升级为产业经济,将物理连接深化为价值创造,才能真正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陆运通道,持续增强城市的发展韧性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