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顶部
宁波,这座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港口城市,自古因港而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始发港、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港宁波舟山港的所在地,也是国务院批复的长三角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与现代海洋城市。其地处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频发区域,2013年“菲特”台风曾造成全市248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33亿元的惨痛记忆,促使宁波探索以金融手段分担灾害风险的新路径。
2014年,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建立巨灾保险制度”精神指引下,宁波率先启动全国首批公共巨灾保险试点,构建起以“1+3”保障体系为核心的制度框架,成为韧性城市建设的创新样本。

制度诞生源于传统财政救助模式的局限性。“菲特”台风暴露出单一政府救助难以应对巨灾损失的困境,而中央政策支持为宁波提供了改革契机。2014年11月,宁波市民政局与人保财险宁波市分公司签署合同,正式落地公共巨灾保险制度。该制度以“广覆盖、保基本”为原则,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由财政全额承担保费,组建人保、太保等6家保险公司共保体,形成风险分散机制。2024—2026年周期内,宁波市政府投入3280万元为全民购买巨灾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计提比例提高至保费的20%,叠加巨灾基金初始500万元,构建“公共保险+巨灾基金+商业补充”的多层次保障网络。

2013年“菲特”台风宁波余姚区受灾情况
“1+3”保障体系是制度核心。主险自然灾害保险覆盖台风、强对流大风、暴雨、洪水、暴雪、雷击等13种自然灾害及其次生灾害,保障全市常住及流动人口的人身伤亡、家庭财产损失。附加险则延伸三大维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保险涵盖火灾、爆炸、恐怖袭击等,提供人身伤亡抚恤及救灾安置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险保障疫情防控一线人员;见义勇为保险对非职责性见义勇为伤亡增设抚恤,2024年赔付限额从40万元提升至100万元,体现社会价值导向。触发机制与气象预警联动,如防台Ⅲ级响应或面雨量超180毫米时自动启动理赔,2018年进一步降低公共安全事件理赔门槛至3人死亡或10人重伤。

宁波某社区巨灾保险信息公示
科技赋能显著提升制度效能。水灾远程定损系统通过485个水位桩实时监测内涝,730个低洼社区实现“不入户查勘”,查勘效率提升60%。台风洪涝模型可提前72小时预测水深分布,辅助应急决策。2025年台风“竹节草”期间,通过“大灾指挥中心”实时调度,32支查勘队48小时内完成全域定损,江北区17户进水超30厘米居民5日内获赔8500元,彰显快速响应能力。
制度实施十年成效显著。截至2023年,累计赔付超2.36亿元,惠及35.83万户次受灾家庭,受灾群众满意度从83.7%提升至98.6%。2015年“灿鸿”“杜鹃”台风中,保险赔付覆盖直接经济损失的12%,显著减轻财政负担。政府从“灾后大包大揽”转向风险共担,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6000余名基层联络员与保险服务网络深度融合,实现灾情报送、查勘定损“一网通办”。

韧性城市建设路径清晰。宁波通过“风险分散机制创新+科技驱动精准治理+社会力量深度参与”三位一体模式提升城市韧性。风险分散方面,推出小微企业财产险、地下管网综合保险等产品,完善系统性风险防护网;科技治理层面,运用物联网、AI模型实现风险预警、损失评估、资金拨付全流程数字化;社会参与方面,鼓励居民投保“甬家保”等商业补充保险,2024年覆盖率超30%,慈溪市保险互助联社吸纳70%村民参保,探索农村风险自治模式。政策迭代动态优化,每三年修订实施方案,2024年新增强对流大风保障、提高住房倒损赔付至4万元,回应气候变化挑战。
宁波的实践表明,巨灾保险不仅是简单的灾后赔偿,更是一种城市治理模式的创新。它改变了传统灾害救助仅靠政府财政的模式,构建了政府、市场与社会共同参与的风险治理新格局。从受台风“菲特”重创后的一片狼藉,到如今面对台风时的从容有序,宁波通过金融创新与科技赋能,重塑了城市的安全底色。这种转变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保障增强,更是城市韧性精神的深层塑造,为全国“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宁波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