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顶部
作为中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所在地,酒泉的风能资源总储量达1.5亿千瓦,可开发量超4000万千瓦,占甘肃全省85%以上,其70米高度年有效风速超6米/秒,风功率密度达350瓦/平方米的优质资源,为城市韧性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基底。

酒泉的风能利用并非简单的资源开发,而是构建起“抵御-利用-共生”的韧性体系。在抵御层面,城市通过科学选址规避破坏性风速影响,结合工程地质条件优化风机基础设计。戈壁滩土地成本低廉且地势平坦,配合兰新铁路、国道及高速公路构成的立体交通网,实现了设备运输与风电场建设的低成本高效推进。气候条件方面,空气湿度低、风速稳定的特点延长了风机寿命,而智能运维系统的引入更使设备故障率降低。这种“先天条件+技术赋能”的双重保障,让酒泉在抵御风灾风险的同时,确保了风电基地的长期稳定运行。
在利用层面,酒泉形成了从资源开发到产业联动的完整链条。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规划装机容量超2000万千瓦,占甘肃全省风电装机的70%以上,其“陆上三峡”的称号源于年节约标煤2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超亿吨的显著成效。装备制造产业园吸引了金风科技、华锐风电等35家企业入驻,年产风机2600台、叶片2450套,本地配套率超80%,形成了“风电+制造业”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方面,6.25兆瓦中压双馈机组搭载智能变桨系统,发电稳定性提升15%,叶片纳米涂层使抗风沙磨损能力提升30%,极端温度润滑油确保-30℃至50℃稳定运行,这些技术突破直接提升了系统韧性。

文旅融合与生态治理则体现了酒泉的共生智慧。风电景观大道串联起瓜州“千乡万村驭风行动”试点项目,将风机靓化为网红打卡地,航天文旅基地与敦煌文化综合体年接待能力超千万人次,实现“风能资源+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生态治理方面,祁连山北麓修复工程治理面积1200平方公里,敦煌西湖湿地补水1.2亿立方米,恢复湿地140万亩,使优良天数比例提升至90%。这种“开发-保护-增值”的循环模式,既保障了生态安全,又创造了经济价值,形成了韧性城市的生态屏障。
酒泉的韧性建设还体现在对挑战的应对与前瞻布局。过去弃风率高达49%的问题,通过建设储能电站、优化电网结构、提升外送通道能力等措施得到有效缓解,4座200万千瓦/4小时储能电站与特高压输电通道的配套,确保了电力稳定外送。人才引进方面,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培养基地,出台税收激励政策,吸引新能源技术、国际合作等领域专业人才,为持续创新提供智力支撑。这种“问题导向+系统解决”的思维,使酒泉在应对弃风、人才短缺等挑战时展现出强韧的适应能力。

酒泉的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需要与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同步推进,形成“资源-产业-技术”的良性循环;其韧性建设兼顾经济、生态、社会三重效益;更重要的是,其系统思维与前瞻布局是关键,从风电场优化布局到“风、光、火、水打捆外送”模式,从当前弃风问题解决到未来智能运维探索,均以全局视角统筹规划。这种“以风塑城、以城育风”的韧性范式,不仅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更彰显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可持续路径。
从“世界风库”到“能源强市”,酒泉用三十年时间完成了从资源开发到韧性城市的蜕变。这种以资源为基、以创新为翼、以共生为魂的韧性思维,不仅提升了城市应对能源危机、环境挑战的能力,更创造了经济、生态、社会的综合效益,为中国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发展贡献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