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顶部
昆明以系统性思维推进生态治理与韧性建设,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融入城市发展框架。政策层面,昆明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十四五实施方案》,设定至2025年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保护率≥90%、典型生态系统保护率≥95%等可量化目标,依托生态保护红线制度、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及外来入侵物种防控体系,实现生态空间的精细化管控。在法治与治理结构上,昆明将生物多样性绩效纳入党政督察范畴,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形成科学决策和有效监督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2021年昆明举办COP15大会
作为中国在生态多边主义中的实践先锋,昆明于2021年成功举办COP15大会,推动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并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该基金于2024年正式运作,首批项目覆盖亚太、非洲、拉美等15国,支持生物多样性标准制定、社区实践与AI监测等创新领域,成为首个由发展中国家主导的全球生物多样性多边基金,彰显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引领作用。
在跨域协同方面,昆明创新建立中老跨境环境保护合作机制,通过定期会商、联合执法与技术培训,推动区域生态系统协同治理。例如,依托本地高校为老挝提供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并利用国际节点日开展联合公众教育。昆明还借助国际友好城市网络,系统展示滇池治理、绿色基建等本土经验,为全球城市提供可复制的生态解决方案。

科技赋能是昆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支柱。昆明建成全球最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保存物种逾1.1万种,为生物遗传资源开发与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战略储备。同时,昆明积极融合现代科技与传统生态知识,在国际舞台上分享从基因编辑技术到哈尼梯田传统耕作体系的多元智慧,促进全球科技正义与包容发展。
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昆明践行“绿色优先”理念,输出涵盖野生动物通道、生态廊道等的中国绿色基建方案,在中老铁路、蒙内铁路等重大工程中实现交通网络与生态系统的深度融合,体现出基础设施韧性提升与生物保护协同的东方智慧。

昆明滇池生态
滇池的生态修复成效是昆明韧性的生动体现:治理后植物物种由232种恢复至303种,鸟类从89种增至175种,滇池金线鲃等土著鱼类重现湖泊,显著缓解物种濒危状况。同时,生态效益正向经济转化,昆明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已达312.68亿元,聚集云南白药等领军企业,形成保护与发展良性互动的城市范式。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双重挑战,昆明通过多边合作、科技赋能与整体性治理,系统构建城市生态韧性,不仅为本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也为全球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提供了实践样本。昆明的经验表明,唯有将生态系统的内在价值融入发展决策,坚持多方参与、科技支撑与国际协同,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