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顶部
这项政策的出台并非偶然,而是马来西亚校园暴力问题持续恶化的必然结果。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校园霸凌案件已从2023年的6528宗激增至2024年的7681宗,一年内增幅超过1000宗。更令人担忧的是,益普索调查显示高达67%的马来西亚受访者表示自己或家人在过去一年曾遭遇霸凌,反映出这一问题已经深入社会肌理。仅在今年前9个月,吉兰丹州就有25宗校园霸凌案件进入警方调查程序。

马来西亚首相拿督斯里安华
近期接连发生的几起恶性案件成为推动这一政策转变的导火索。10月14日,雪兰莪州一所学校发生令人震惊的命案,一名14岁男学生在女厕内持刀刺杀16岁女学生,受害者全身约50处刀伤,当场死亡。调查发现,校方安检措施形同虚设,金属探测仪故障半月未修复,暴露出严重的管理漏洞。几乎同时,马六甲一所中学发生四名17岁男生在教室轮奸15岁女生并拍摄视频传播的恶性案件,尽管涉案学生被开除,但他们仍被允许参加即将到来的马来西亚教育文凭考试,这一决定引发了关于“教育权与正义”的激烈争论。
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件背后,是马来西亚教育体系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首相安华在首相署每月集会上坦承:“教育只强调知识,没重视价值观、道德与伦理原则。这就是缺陷所在。”这种重知识轻德育的教育理念,导致学校过度强调学术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和人格塑造。在国防大学霸凌致死案中,施暴者竟以“神灵指示”为暴力行为辩解,反映出教育体系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道德判断方面的严重缺失。

10月23日马来西亚首相安华在国会问答环节
与此同时,科技发展带来的新型暴力形式也使问题更加复杂。吉兰丹州警察总监Datuk Mohd Yusoff Mamat指出:“如今,霸凌不只发生在学校,还通过WhatsApp、Telegram和TikTok等社交平台传播。”青少年过早接触网络上的暴力和不良内容,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容易模糊现实与虚拟世界的界限。加之部分家庭监护职责的缺失,以及多元文化背景下可能产生的误解与冲突,共同构成了校园暴力滋生的土壤。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马来西亚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全方位措施。警方进驻校园作为最引人关注的举措,已在多个州份率先实施。马六甲州启动了全州范围的随机警察检查,覆盖全部336所学校。马六甲州警察总监Dzulkhairi Mukhtar对此解释道:“让这些孩子现在哭,总比我们以后哭好。这是一种新方法,有时为了仁慈,我们必须残忍。”这种强硬表态反映了当局解决校园暴力问题的决心。

马来西亚一桩校园霸凌案件受害者父母跪谢法庭的正义宣判
除警力部署外,技术手段的强化也是重要一环。教育部宣布额外拨款500万令吉用于在学校安装闭路电视系统,加上早前分配的300万令吉,使监控系统的总拨款达到800万令吉。教育部在声明中明确表示,闭路电视系统是加强安全和学生行为管理的更广泛安全和纪律行动计划的关键要素。这些设备将主要安装在走廊、厕所等传统监控盲区,提升对潜在暴力事件的预警和追溯能力。
教育体系的内在改革也在同步推进。教育部计划实施五项安全改革,包括更严格地执行危险物品禁令、加强心理健康支持、实施生殖和社会健康计划、学校人身安全审计以及将品格教育纳入课程。从2026年起,品格教育将成为学前教育的组成部分,并计划在2027年全面纳入学校课程,这标志着马来西亚教育理念的根本转变。此外,从2025年11月起,全国将部署总共10,096名新教师,其中包括500多名辅导和咨询教师,以加强对学生的社会心理支持。

雪州总警长沙兹里(右二)10月15日在警察总部召开记者会展示警方针对叶芯嫙命案搜集的证据
然而,解决校园暴力问题远非仅靠警力和监控设备所能完成。正如最高元首易卜拉欣在回应国防大学霸凌事件时所言,需要的是事前预防而非事后严惩。马来西亚校园暴力治理需构建“教育-家庭-法律-社会”联动机制。通过德育强化、法律完善、监管升级、心理支持及文化转型,实现从“无恐惧校园”到“无暴力社会”的跨越。这场治理实践,不仅关乎教育本质的回归,更是社会文明程度的试金石。唯有打破沉默文化,建立预警-干预-追责的完整链条,方能真正守护学生的安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