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近期,印控克什米尔一处热门景区突然枪声大作,不明武装分子从树林冲出对游客扫射,造成了26名平民死亡,这是该区域近20年最严重的恐袭事件。印度政府指控巴基斯坦支持跨境武装组织实施袭击,巴方则断然否认,这迅速点燃了印巴积压七十余年的火药桶。
印度并未止步于外交谴责,而是祭出了罕见制裁——暂停执行1960年《印度河河水条约》。该条约由世界银行调解签署,将印度河水系六条支流“对半分”:印度控制东部拉维、比阿斯、萨特莱杰河,巴基斯坦则拥有西部印度河主干及杰赫勒姆、奇纳布河主权。印度此举直接威胁巴基斯坦75%的农业用水,可能导致其粮食减产30%,2.2亿人面临粮食安全危机。
巴基斯坦的反应同样强硬而迅速。在印度宣布暂停《印度河河水条约》后数小时内,伊斯兰堡便打出一套组合拳:关闭瓦格赫陆路口岸、驱逐印度驻巴武官、对印航班关闭领空,并暂停双边贸易。
双方僵持不下,最终在克什米尔地区爆发了武力冲突,陷入了全面对抗模式。
这场冲突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殖民时代。克什米尔原为英属印度土邦,1947年印巴分治时,穆斯林占77%的克什米尔地区被印度教王公强行归入印度,这一决定不仅违背了当地多数民众的意愿,更在印巴之间埋下了长期争端的种子。这不仅仅关乎领土主权,更涉及民族认同、宗教信仰等深层次矛盾。印巴双方在此问题上都难以做出实质性让步,导致冲突不断循环往复。七十多年来,这片美丽的山谷始终未能摆脱暴力的阴影,成为南亚次大陆上最顽固的地缘政治伤口。
该地区上一次发生冲突时是2019年2月,一支载有2500名印度中央后备警察部队人员的车队,在印控克什米尔普尔瓦马地区遭遇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造成了40名印度安全人员死亡。印度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指责其支持的穆罕默德军组织实施了这起袭击,并对巴基斯坦进行了空袭。
当前局势较之2019年更为严峻,冲突已突破传统军事对抗的范畴。印度暂停《印度河河水条约》的举动开创了危险先例,将水资源这一民生命脉武器化,南亚地缘政治进入以"水权"争夺为核心的新阶段。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水文暴力"不仅违反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更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目前全球有超过260条国际河流,涉及150个国家,其中许多流域本就存在紧张关系。印度此举可能为其他水资源争端提供危险范本,特别是在中东、非洲等干旱地区,恐将引发新一轮"水安全"军备竞赛。
有军事专家警告称,两个拥核国家围绕水资源的对抗,正在将南亚推向灾难性冲突的边缘,克什米尔的水流之争,正在改写现代国际冲突的规则,国际社会亟需推动第三方调解机制,推动印巴回到谈判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