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清桥国际安保集团官网!
Qingqiao Culture
清桥文化

回到顶部

当前位置:首页 > 宁点视界 > 宁点访谈
生命给他以痛,他却报之以歌,活成奇迹的“火神爷”——夏伯渝
发布时间:2025-04-01 来源:清桥 浏览次数:

当《无尽攀登》的镜头对准珠峰之巅,银幕前的观众无不屏息凝神——这位戴着金属假肢的七旬老者,正在书写人类登山史上最震撼的篇章。吴京、郭凡不计较盈利,胡歌零片酬加盟,张译、井柏然等半个娱乐圈集体打call,这部9.5分现象级纪录片背后,是中国火神爷夏伯渝用半生血泪熔铸的传奇。
 夏伯渝在25岁便加入中国登山队,因其出色的身体素质和在寒冷环境中的适应能力,被队友们称为“火神爷”

1975年的珠峰北坡,26岁的夏伯渝在8600米高度遭遇暴风雪。为抢救队友,他毅然将自己的睡袋让给队友,导致双足严重冻伤。回到北京积水潭医院,当医生掀开被单时,这个曾梦想征服世界之巅的青年,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双腿被永远留在手术室。1994年,为适配假肢再度截去三分之一小腿可是苦难并不想“放过”夏伯渝,随之而来,淋巴癌确诊通知书,将他的生命推至悬崖边缘。
 他开始每天5点起床:90分钟力量训练、10公里徒步、1500次负重深蹲,假肢与血肉摩擦处永远渗着鲜血。2011年意大利攀岩世锦赛,67岁的他戴着假肢包揽难度与速度双冠,让世界见证了中国残疾运动员的钢铁意志。
 2018年5月14日10时40分,珠峰之巅飘扬起五星红旗。69岁的夏伯渝历经5次冲顶失败、4次截肢手术、1次癌症化疗,终于用43年光阴兑现了对珠峰的承诺。零下30度的稀薄空气里,假肢深陷积雪,他颤抖着掏出妻子缝制的国旗——这是对1975年牺牲队友的告慰,更是对命运最铿锵的回击。
 如今,手握劳伦斯奖杯的夏伯渝依然保持着每天10公里的训练量。从世界屋脊到南极冰原,从大学讲堂到公益舞台,他带着满身勋章继续攀登。当年轻人追问成功的秘诀,这位感动中国的无腿勇士总会笑着展示假肢上的划痕,生命给他以痛,他却报之以歌。

在《无尽攀登》的结尾镜头里,夏伯渝的假肢深深嵌入珠峰积雪,蜿蜒向上的足迹如同刻在绝壁上的生命诗行。

本期《清桥》国际期刊,夏伯渝走进宁点访谈,与读者一起分享自己的感悟。

微信图片_20250320180856.jpg

您在登山生涯中,可以说经历了各种危险,哪怕充足的准备,中途依旧充满变数,那么,攀登现实中的山峰、生命中的“山峰”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危险?
 夏伯渝登山是一项充满挑战与风险的运动,尤其是攀登珠峰等高海拔山峰时,随时可能遭遇不可预知的危险。我曾五次挑战珠穆朗玛峰,亲身经历过冰崩、雪崩、暴风雪甚至地震等自然灾害。这些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登山者必须在出发前做好万全的思想与行动准备。

天气是登山过程中最不可控的变量。现代天气预报虽已相对精准,但高海拔地区的天气仍可能在瞬间突变。记得某次冲顶时,气象预报显示窗口期良好,却在距离峰顶仅剩1小时行程的8750米处突遇暴风雪。瞬时狂风足以将人卷落山崖,低温更可能造成严重冻伤——这种极端情况时刻考验着登山者的应变能力与心理素质。因此每位攀登者都应做好最坏打算:这次能否成功登顶?遭遇险情时能否安全撤回?

这种未雨绸缪的思维方式同样适用于生活。无论是日常决策还是重大挑战,我都会进行系统性准备。以登山为例,首先要深入研究目标山峰的季节特征、地理环境与潜在风险。对于8000米级高峰,专业装备的选择至关重要,从防寒服到氧气系统都需要顶尖配置。更重要的是,高海拔攀登绝不能单打独斗,必须通过专业探险公司完成。这些机构不仅提供季节窗口、路线规划、装备清单等关键信息,更搭建起包括夏尔巴协作、医疗救援、气象监测在内的安全保障体系。

探险公司的规范化运作极大提升了攀登安全性。他们会根据实时数据调整冲顶策略,教授冰川行走技巧与应急处理方法。正是这种系统化准备,让登山者能在遭遇突发状况时保持冷静判断。正如生活中的重要抉择,充分的前期准备既能降低风险,也能在意外来临时提供解决问题的底气。登山教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或许就是:真正的勇气源于对危险的清醒认知与周密应对。

微信图片_20250320180906.jpg

每一次都遇到了困难,是什么样的力量会让您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支撑您的信念是什么?
 夏伯渝登山对我来说就是最单纯的喜欢,是刻在骨头里的信念。这辈子能不能登上山顶?我不知道,也不去想。五次冲顶珠峰,雪崩、暴风雪、地震都遇上了,但放弃的念头?从来没有过。

我心里特清楚:登不上去太正常了。那些能站上顶峰的人,哪个不是和老天爷赌赢了运气?

山峰可能永远不给我开那道门,但我照样年年去敲门。帐篷被雪压塌过,补给被冰崩卷跑过,脸上冻出永远消不掉的疤,可只要还能喘气,明年我还来。山在那儿,我在路上,这就够了。

现在不乏有一些所谓成功人士,认为只要财力雄厚,就能去征服各种高峰哪怕被抬着,也能登顶,您觉得这种想法可取吗?
 夏伯渝坊间此类传言实则暴露认知偏差。登山非儿戏,珠峰更非游乐场。试想海拔八千米之上,空气稀薄,每迈一步如负重千钧。向导自身尚需竭力前行,何来余力抬人?

有些人对登山本质存在根本误解,将金钱万能论套用于极限运动。殊不知登山者需以血肉之躯对抗天地,以坚韧意志突破极限。有人拿某集团创始人举例子,其实他两度登顶珠峰皆凭真本事,其体能之充沛、适应性之强悍,非寻常人可比。

能两度成功,绝非金钱堆砌之功,而是数十年如一日的系统训练,是对高反的精准把控,更是对自然法则的深刻敬畏。

  这个时代,生活水平上来了,大家对健康也上心了,一有空就想往外跑,亲近自然是好事,但得建立在对自然的了解和敬畏上。大自然可不是游乐场,它藏着意想不到的危险。

所以出发前必须做好思想建设——意识上别逞能,体能上别偷懒,装备上别凑合,这才叫对自己负责。

说白了,户外运动不是跟风赶时髦,它是场和自然的对话。你得先学会听自然说话,再想着怎么和它握手。别光想着征服,多想想怎么共存。

国内主流网络平台打分,您的作品《无尽攀登》,图书目前9.3分,纪录片8.1分,您有想过会取得这么高的评价吗?最近的新闻,您走进了校园,向学子们分享您的经历与感悟,您是希望通过自己故事,传达什么样的一种精神品质?

夏伯渝我压根儿就没想过要出书。我并不认为自己具备出书的能力。我从小就跟体育打交道。一开始我在体校踢足球,再后来呢,我就直接进了国家登山队,一直在运动场上摸爬滚打那时候我的工作,就是运动。

 现在,我还是每天5点就起床,先练力量,练完就去登香山,天天都去,雷打不动。所以现在运动是我的生命

后来,北京市委宣传部组织我到全国各地去演讲,口号就是“走进百所高校,走进百万大学生”。北京残联又组织我走进中小学。巧的是,我登山的故事还进了小学课本。我就开始觉得,我登山的这个过程和经历,要是能给学生们,或者在困境中的人带来点帮助,给他们点启迪,那我就特别欣慰了这才是我应该做的事

而且我觉得现在的青少年,就缺那种克服困难的精神。去年刚好是长征出发九十周年,我就带领了一些中小学生重走长征路,想让他们传承红军的那种精神,让他们知道咱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而且充满了艰难。

我们去了夹金山,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雪山。对学生们来说,启发特别大。我觉得以后还是要经常组织这种青少年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让他们多了解了解红军长征的故事,传承长征精神,这对他们肯定有好处。

 从身体方面来说,这也是一种磨练,能强健体魄;从意志方面来说,虽然他们可能觉得路途遥远,但实际上大家都能坚持走完全程。这种经历对他们未来思想方面的韧性,也是一种提高。
未来您的生活与工作重心放在一方面?有没有计划再拍类似于像无尽攀登这样的纪录片,或者是继续去写书
 夏伯渝我热爱攀登,今后我计划继续挑战,攀登7大洲的最高峰,还要去探索南北极。而且我打算组织更多的学生重走长征路,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红军长征的整个过程,传承红军的那种精神。

关于书,我准备接着写。我打算把登完珠峰以后的一些经历加进去。至于电影方面,要是有可能的话,我想拍一部纪录片。不过这些都还只是想法,计划和落实都还没有最终确定。

现在这些事儿都在筹备当中,因为我有一个团队,团队里的这些人正在策划这些事情,像继续出书、继续拍纪录片之类的,都在计划里。我也希望这些计划都能顺利实现。


老挝:+8562026 885 687         国内:+0086-27-81305687-0         咨询热线:400-6689-651        

电子邮箱:G5687@qingqiao5687.com

版权所有:清桥国际安保集团     备案号:鄂ICP备2024050000号-1

清桥资讯

G5687
电话
400-6689-651

扫码加微信

首页

微信

扫码加微信

电话咨询

facebook

领英